中新網昆明5月7日電(記者 胡遠航)記者7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馬占山學科組與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合作,發(fā)現四種對潰瘍性結腸炎具有潛在診斷和治療意義的機會性“病原菌”。
據介紹,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炎癥性腸病,通常會引發(fā)結腸內壁長期反復發(fā)作的刺激、炎癥和潰瘍等病理特征,臨床表現為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腹瀉、伴隨腹痛的粘液膿血便、里急后重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目前,人類對潰瘍性結腸炎的了解十分有限,一方面找不到確切的病因,另一方面缺乏診斷的金標準,最重要的是沒有根治的方法,患者的癥狀通常會斷斷續(xù)續(xù)持續(xù)一生。
近日,科研人員采集了28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及其健康配偶的結腸內壁粘膜菌群樣本,從群落整體、主要菌門、以及核心/邊緣物種三個水平上,分析比較了潰瘍性結腸炎對粘膜菌群物種多樣性、物種組成以及種間相互作用的影響。
研究發(fā)現,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菌群內物種間相互作用的平衡被打破,具體表現為失去了對潛在機會性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此外,研究人員找到了4種潛在的機會性病原菌:Clostridium tertium, Odoribacter spplanchnicus, Ruminococcus gnavus和Flavonifractor plautii。 這4種病原菌在健康受試的菌群中菌呈現出被其他細菌抑制的狀態(tài),而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體內中則“無拘無束”且豐度顯著增高。
通過查閱現有文獻,研究人員還發(fā)現這4種機會性病原菌與炎癥反應增加等病理生理學機制也存在一定的關系。
研究人員推測,這4種機會性病原菌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和治療或具有潛在意義,值得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探索。
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fā)表在BMC Microbiology上。(完)
(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胡遠航 如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