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淋巴瘤發病率居高不下且發病人群呈年輕化的趨勢。盡管淋巴瘤是目前控制率、治愈率最高的腫瘤之一,而我國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38.3%,遠低于日本、歐美等國家,診斷不明確、規范化治療和自我管理不規范、隨訪不間斷或脫落等都影響了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與預后。
4月2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在北京舉辦“淋巴瘤專科建設項目啟動會”,該項目旨在整合優勢資源,組建包括病理中心、臨床中心、全程管理中心三大中心在內的淋巴瘤專科聯盟,通過能力建設、專科化人才培養、質控體系搭建等全方位推動我國淋巴瘤專科建設與診療能力提升,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診療路徑實踐標準,幫助更多患者最大程度地獲得治愈機會。
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所長、淋巴瘤專科建設項目專家組組長馬軍教授表示,近年來隨著治療方案的不斷創新和醫保政策的進一步覆蓋,中國淋巴瘤患者治療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大幅提升。但同時患者在診療過程中仍有諸多未被滿足的需求,因此結合國內淋巴瘤臨床實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專科建設道路,建立一套真正“以患者為中心”的診療路徑實踐標準勢在必行。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黨委書記、淋巴瘤專科建設項目臨床學組組長朱軍教授說:“淋巴瘤是兼顧慢性病和腫瘤兩個特征的合成體,其標準化診療有賴于不同學科間的協同合作,因此規范淋巴瘤聯合診療路徑中的各個關鍵環節,將有助于專科能力的整體發展,最終助力患者取得長久獲益。未來通過多中心專科聯盟建設,持續性專業化人才培養和認證質控體系的建設,我們有信心實現疾病診療水平從1到100的質變。”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病理科副主任、淋巴瘤專科建設項目病理學組組長李小秋教授表示:“淋巴瘤分型眾多且診斷難度高,精準的病理診斷對后續指導臨床個性化治療與判斷預后至關重要。專科建設有助提升病理醫生專業水平和加強科室間交流協作,讓精準診斷與規范治療‘無縫銜接’。”
2020年在羅氏推動下發布的《中國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質控標準》明確了“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的概念。河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淋巴瘤專科建設項目全程管理學組組長宋永平教授表示:“全程管理聚焦患者就診、診療和后續隨訪的整個就醫過程,將以‘醫、護、患’一體化的診療模式從治療、護理和心理三大維度同步提高淋巴瘤患者生存質量,提升患者就醫獲得感。”
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主任楊愛平表示:“希望項目聚焦基層,堅持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推動繼續醫學教育標準化、規范化、體系化建設,不斷提高醫務人員崗位勝任力,樹立‘多學科、全流程’的專科建設新模式典范,把淋巴瘤專科建設項目打造成為專科能力建設的示范性引領性項目。”
(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來源:國家衛健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 如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